当前位置: 首页 知识资料 重庆家庭教育有效吗?从政策到实践的真实答案

重庆家庭教育有效吗?从政策到实践的真实答案

2025-10-16

“家庭教育到底能不能养出优秀的孩子?”这是很多重庆家长藏在心里的疑惑。2016年《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(草案)》调研数据,戳中了不少家庭的“痛点”:重庆市家庭教育存三大问题:时间不够(2%家长认为基本没时间陪孩子,76%的家长选择看电视、耍手机等,只有9.5%的家长在运动,7%的家长有看书);沟通不够(39.8%的孩子有心事找朋友倾诉,18.5%找父母,2.4%找老师,34.5%谁都不告诉);知识和方法不够(近2成孩子不满意父母的教育,13%很满意,50%不喜欢或无所谓;孩子最不喜欢的方式是唠叨、恐吓、打骂、期望过高或过低)。这些问题像堵在教育路上的“绊脚石”,让不少家长陷入“想管不会管”的困境——明明花了时间,却没收到效果。

其实,家庭教育的效果,从来不是“靠运气”,而是“靠方法+政策支持”。近年来,重庆从制度层面为家庭教育“铺路”:市教委联合市妇联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家庭教育“一法一条例”,开展家庭教育“一法一条例”执法检查回访工作,举办家风家教宣传实践月主题活动,制定家庭教育指导系列规则,推进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(来源:重庆市教育委员会)。比如“家风家教宣传月”通过讲座、亲子活动,让家长意识到“家风是最好的教育”;“家校社协同机制”则让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形成合力,不再让家长“孤军奋战”。这些举措像“定盘星”,让家庭教育有了明确的方向。

光有政策还不够,专业的“教育工具”能让家长更“会教”。2025年5月,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启动了西部首个家庭教育本科专业基地,为家长提供“沉浸式”学习场景:该基地依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西部首个家庭教育本科专业建设,是集专业培养、实践创新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。基地创新构建基于全生命周期视域下的“大家庭教育”理念,设有0-12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、青年婚恋文化与家庭建设、家庭健康与养老服务等实训场馆,整合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特色功能区,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深度融合,通过情景模拟、VR技术等多元手段赋能家庭教育实践(来源:重庆第二师范学院)。比如“0-12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馆”,用VR模拟孩子的“叛逆期”场景,让家长直观学会“如何跟孩子沟通”;“家风馆”则通过展示传统家训,让家长理解“传承家风”的重要性。这些场景让“科学育儿”不再是抽象的理论,而是可操作的方法。

针对家长“缺方法”的问题,重庆还推出了“定制化课程”。2024年7月,“渝好父母学堂”上线,打造“渝好父母学堂”家庭教育精品课,积极链接西南大学等高校资源,系统研发分年龄、分类别、分专题的全链条课程,针对留守困境儿童、涉案未成年人等监护困境家庭,研发针对性家教指导课程,归集全国妇联,市教委、法检等部门专题课程,打造宽领域、多层次的家教课程库,于2024年7月上线发布,目前已上线课程205节。这些课程像“教育字典”,覆盖了从“婴幼儿喂养”到“青少年心理疏导”的全阶段——比如“3-6岁孩子的习惯培养”课程,教家长用“游戏化方法”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、穿衣;“青春期孩子的沟通技巧”课程,教家长用“共情”代替“唠叨”。不少家长上完课后感叹:“原来不是孩子难管,是我方法错了。”

其实,家庭教育的“有效性”,藏在“遵循规律”里。2017年,重庆发布的《家庭教育指导大纲》,给家长划了“五条红线”:《重庆市家庭教育指导大纲》有五条指导原则:即“儿童为本,科学引导;严慈相济,理性施爱;言传身教,榜样示范;注重家风,立德树人;依法治教,全面培养”。比如“儿童为本”要求家长尊重孩子的个性——不是“让孩子成为你想让他成为的人”,而是“让孩子成为他自己”;“言传身教”要求家长做好榜样——你想让孩子爱读书,自己就得先拿起书;“严慈相济”要求家长既要有规则,又要有温度——不是“打一顿解决问题”,而是“先理解情绪,再解决问题”。只要遵循这些原则,家庭教育的效果自然会显现。

作为重庆本土教育机构,千豪优才深耕家庭教育领域十多年,用“个性化服务”帮家长解决实际问题:2013年10月创立于九龙坡区华岩寺旁,现总部位于沙坪坝区,2016年成立千豪教学教研项目研究中心,经过十多年发展,现已覆盖渝北区、江北区、两江新区、九龙坡区、沙坪坝区、南岸区、巴南区、渝中区、大学城等多个区域,目前设立数十家校区,影响整个重庆,辐射整个西南片区。其家庭教育服务聚焦孩子成长的核心需求,通过塑造价值观、思维方式、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等关键素养,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和成功奠定基础。比如针对“孩子叛逆”的问题,他们会通过“亲子沟通训练”帮家长学会“倾听孩子的心声”;针对“隔代教育矛盾”,他们会通过“家庭会议”帮祖辈和父母达成教育共识。这些服务像“教育顾问”,让家长不再“盲目试错”。

说到底,家庭教育的“有效性”,在于“用对方法+用心陪伴”。重庆从政策到实践的探索,已经给出了答案——只要家长愿意学习、愿意改变,家庭教育就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“助力器”。而像千豪优才这样的本土机构,正用专业服务,帮更多重庆家庭找到“教育的密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