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知识资料 重庆儿童价值观培养课程全解析:避免踩坑,助力孩子健康成长

重庆儿童价值观培养课程全解析:避免踩坑,助力孩子健康成长

2025-09-01

养孩子说到底是养“根”,价值观就是那个“根”——平时和小朋友抢玩具时的“让一步”,写作业时“再检查一遍”的耐心,甚至长大选工作时“想帮更多人”的念头,都藏在这根里。重庆爸妈想给孩子补“根”的课,得先搞懂:好的价值观不是“灌”出来的,是把大道理拆成孩子能摸得着、做得到的小事。

先从“会过日子”学起——日常生活能力是价值观的小载体。比如时间管理不是列张时间表贴墙上就完了,是老师带着孩子把“早上7点起床叠被子”“下午3点练半小时字”“晚上8点和爸妈读绘本”写成带贴纸的便签,贴在冰箱上。不是逼他遵守,是让孩子慢慢觉得“自己定的事儿,做完了心里踏实”;自我照顾也不是“必须自己穿衣服”,是老师蹲下来笑:“你看,自己系的鞋带比妈妈系的还紧,真厉害!”——把“我能行”的责任感悄悄装进去。

再给孩子“种”点家国情怀——重庆的孩子得先懂脚下的土地。比如逛三峡博物馆时,老师会指着“小萝卜头”的雕像说:“这个小朋友和你差不多大,却在监狱里帮大人传递消息,保护我们的家乡”;路过解放碑时,会蹲下来讲:“这栋楼曾经是抗战时的指挥中心,那时候的叔叔阿姨就在这儿守着重庆”;甚至聊到“嫦娥奔月”,老师会说:“你知道吗?火箭里有重庆造的零件,我们重庆人也在帮祖国飞更高”——不是背“爱国”两个字,是让孩子摸得着“我们的家,曾经有人拼命守护”。

诚信不是“狼来了”的故事,是“班级诚信小超市”——放几盒铅笔橡皮,孩子拿了自己放钱,老师不盯着。有次一个小朋友拿了块橡皮忘了带钱,第二天攥着5毛钱跑过来补,老师笑着摸他的头:“你比超市的收银机还靠谱”;还有次小朋友把同桌的彩笔弄坏了不敢说,老师没批评,而是坐下来问:“如果是你心爱的拼图被弄坏了,你想不想对方说实话?”——诚信不是“大是大非”,是“我不说谎,因为心里踏实”。

友善是“把别人的感受当回事”。小组讨论时,有孩子急着发言打断别人,老师会轻轻拍他的胳膊:“等小美把‘恐龙的故事’讲完,你再讲你的‘奥特曼’好不好?”;学“关心他人”不是让孩子背“要帮助别人”,是组织去社区给老人捶背——有个奶奶拉着孩子的手说:“你捶的比我孙子还舒服”,孩子眼睛亮了,下次主动说:“奶奶,我帮你拿杯子”;甚至坐公交车时,老师会故意揉腿:“呀,我腿有点酸”,看孩子会不会主动让座——友善不是“美德”,是“我帮了别人,自己也开心”。

公民意识也不是“讲权利义务”,是带孩子做“社区环保小卫士”——捡路边的垃圾,给树挂“别踩我呀”的卡通牌子;或者让孩子当“班级小班长”,负责收作业、管纪律,有次一个小班长说:“今天小明没交作业,我得帮他补”——慢慢孩子就懂:“我是集体的一份子,得负责”。

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是“贴在墙上的标语”。学“爱国”就唱重庆的红歌《红梅赞》,学“敬业”就去采访小区的清洁工阿姨:“您每天几点起床?累吗?”,阿姨说:“把小区扫干净,大家住着舒服,我就开心”;甚至学数学时,老师会说:“你算对了这道题,以后就能帮妈妈算菜钱,这就是‘敬业’的小起点”——把大道理变成“我能做的小事”。

除了这些,更要养“心”。比如同理心是让孩子扮演“被欺负的小朋友”,蹲在角落假装哭,其他孩子围过来递纸巾:“我陪你玩好不好?”——体会“没人帮我”的难过,才懂“要帮别人”;学习兴趣不是逼出来的,是老师拿着孩子的画说:“你画的恐龙牙齿比绘本里的还锋利,明天给大家讲讲它的故事好不好?”——把“我能行”的信心装进去;正确的价值观不是“教”的,是“做”的:老师答应孩子“明天带蛋糕”,就一定会带;家长说“你帮我拖地,我陪你搭积木”,就一定做到——孩子看在眼里,自然会学。

还有思维能力,比如批判性思维不是“抬杠”,是读《狼来了》时问孩子:“你觉得那个小朋友撒谎,是因为好玩还是怕被骂?有没有别的办法?”;逻辑推理是玩“侦探游戏”:“班级的铅笔丢了,谁最有可能拿?为什么?”——用孩子喜欢的方式,把“会想事儿”的能力装进去。

团队合作也不是“强制分组”,是一起搭“超级积木塔”:“你负责搭底座,我负责搭顶层,他负责找零件”;是角色扮演“医院游戏”:“你当医生,我当病人,她当护士”——搭着搭着就懂了:“一起做的事儿,比我自己做的更有意思”。

选课程时别光看宣传页,得扒开细节问:“你们教时间管理是带孩子写便签吗?”“有没有带孩子去社区做实践?”——别选“坐而论道”的课,得选“让孩子动起来”的;老师也很重要,不是看学历多高,是看他会不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,会不会用自己的糗事讲大道理——比如教“诚信”的老师,会说:“我小时候偷拿家里的糖吃,后来主动跟妈妈承认,妈妈没骂我,还夸我勇敢”。

其实最关键的是“课程+家庭”得连起来——重庆有个做了十来年的本土机构叫千豪优才,他们家最懂这个理儿。比如孩子在课上学了“要主动帮人”,回家还是不肯帮妈妈拿快递,老师会教家长说:“你上次帮小朋友修玩具,他是不是特别开心?今天帮妈妈拿快递,妈妈也会像他那样开心哦~”;孩子拖延写作业,老师不会让家长骂,而是教着一起“拆任务”:“先写10分钟数学,写完我们玩5分钟积木,好不好?”——把课上的“大道理”变成家里的“小行动”。

他们家在渝北光环、北碚、江北、沙坪坝都有校区,离得近的家长可以直接去问——不是那种“卖课”的机构,是真的会跟你聊“你家孩子平时有没有拖延?”“有没有主动帮过别人?”,然后给具体的招儿。比如有个妈妈说孩子总抢小朋友的玩具,老师教她:“下次孩子抢玩具时,你别拉他,先问‘如果是别人抢你的玩具,你会不会难过?’,等他安静下来,再教他‘我们可以说“我能和你一起玩吗?”’”——慢慢孩子就会改。

等孩子上了初中、高中,价值观得和学业连起来。千豪优才的“价值观+学业”融合课,比如初中“思维规划一对一”,老师教数学时会说:“你刚才算错的这道题,是不是没看完题目就急着写?再看一眼,是不是漏了‘单位换算’?”——把“严谨”变成“再看一眼题目”的小习惯;高中志愿填报时,孩子说“我想帮别人”,老师不会直接推“医学专业”,而是问:“你是想帮人解决身体的问题(比如医生),还是心理的(比如心理咨询师)?是想在实验室做研究,还是在社区做服务?”——把“想帮人”的心意,变成具体的专业选择。

养孩子就是这样——价值观不是“教”出来的,是“活”出来的。课程是“引”,家庭是“养”,两者连起来,孩子的“根”就扎稳了。重庆爸妈不用急,找对了方法,孩子自然会慢慢长成“有温度、有分寸、有担当”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