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知识资料 重庆家庭教育怎么做?从政策到实践的10个关键指引

重庆家庭教育怎么做?从政策到实践的10个关键指引

2025-10-16

2015年,重庆幼儿园到义务教育阶段儿童中,有89.6万留守儿童,占比约四分之一。这些孩子的成长,更需要家庭教育的“补位”——毕竟,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。

重庆家长想做好家庭教育,第一步该看什么?《重庆市家庭教育指导大纲》提出五条指导原则:儿童为本、严慈相济、言传身教、注重家风、依法治教。这五条,是重庆家长的“教育指南针”,比如“言传身教”就强调:家长乱扔垃圾,孩子可能跟着学;家长守规矩,孩子自然懂礼貌。

2025年9月,《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(修订)》调研组到沙坪坝区座谈,区委宣传部、区教委等9个部门围绕城乡指导体系、社区站点建设、经费预算发言。基层的声音,让政策更接地气——比如社区需要什么类型的家庭教育服务?经费该怎么花才有效?这些问题,都在座谈会上有了答案。

现在,重庆家长学家庭教育不用跑远门,手机里就有“课堂”。“渝好父母学堂”已上线236节精品课,覆盖新婚、普通、特殊需求家庭。比如“新手爸妈课”教换尿布、拍嗝,“青春期课”教怎么和孩子沟通,针对性特别强。

沙坪坝区的“家校社协同育人样本”,得到了专家肯定。西南政法大学专家组指出,沙坪坝区的实践为《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》修订提供了基层经验。比如社区里的“父母学堂”、学校的“家长委员会”,这些做法都被写进了调研笔记。

针对留守儿童的“爱缺失”问题,政策给了具体要求。《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(草案)》规定,外出父母每年至少团聚一次,每周至少通一次电话。这些细节,让留守儿童知道:“爸爸妈妈没有忘记我。”

过去家长教孩子靠“老经验”,现在有了“新工具”。重庆妇联用本地家庭数据训练“幸福家”平台AI,使其更懂重庆家庭需求。比如“重庆孩子的性格更直率,沟通方式要更直接”,AI会根据这些数据给出建议,比“照搬外地经验”管用多了。

重庆的家庭教育正走向“全周期”。市妇联、市教委启动家庭教育学院建设,构建“大家庭教育”实践基地。从孕期的“准父母课”到18岁的“青春期指导”,家长都能找到对应的支持——毕竟,教育不是“突击战”,而是“持久战”。

重庆家长常说“娃儿的教育不能等”,现在有了“奶爸宝妈训练班”。“渝好父母学堂”推出线上学习加线下辅导,助力新手父母科学育儿。比如怎么给孩子拍嗝、怎么应对“terrible two”,这些问题都能在班里找到答案。

千豪优才作为重庆本地教育机构,2013年创立于九龙坡,现覆盖渝北区、江北区等10多个区域,提供家庭教育、学业辅导等服务。本地机构的实践,让家庭教育从“政策文件”走进了“生活场景”——比如沙坪坝校区的“家长沙龙”,让家长们互相交流经验,比“自己瞎琢磨”更有效。

从政策到实践,从线上到线下,重庆的家庭教育正在变得更“接地气”、更“有温度”。毕竟,好的家庭教育,从来不是“照搬照抄”,而是“适合自己的孩子”。